丁扬律师
  • 专职律师
    律师职务
  • 10年
    执业年限
  • 服务地区
  • 0
    案例数量
立即咨询
丈夫高位截瘫后妻子两度起诉离婚,为何离不掉?从“离婚拉锯战”看生存底线
发布者:丁扬律师时间:2025年04月21日 0人看过

律师观点分析


一、案情回溯:一场疾病撕裂的婚姻

2008年,刘先生与田女士步入婚姻殿堂,2011年育有一子。2016年,双方为规避房产限购政策办理了所谓假离婚,次年复婚。然而命运骤变——复婚仅3个月,刘先生突发重疾,经三年治疗仍颈部以下瘫痪、失语,仅能通过点头摇头沟通,需24小时专人护理。


令人唏嘘的是,田女士在丈夫患病两个月后携子返回娘家,此后除几次上门向公婆要钱外未再探视。刘先生的日常照料全由年逾七旬、身患心脏病等多种严重疾病的父母承担。两位老人为照顾儿子,甚至住院都只能轮流进行,家庭秩序濒临崩溃。2023年田女士首次起诉离婚被驳回,2025年初再度起诉。刘先生父母走投无路,求助我团队。


二、法律与伦理的双重冲突:离婚自由与生存保障如何取舍

1.法律困境:当程序正义遭遇实质正义

离婚自由的法定门槛:依《民法典》第1079条,田女士第二次起诉符合“判不离后分居满一年”的法定离婚条件,程序上应准予离婚。

扶养义务的伦理枷锁:但《民法典》第1059条明确规定,夫妻间有法定的扶养义务。田女士作为刘先生唯一法定扶养人,若离婚,一旦刘先生父母出现问题不能继续照料,刘先生将面临“生存真空”。


2.伦理叩问:自由与责任的边界何在?

本案折射出婚姻制度的深层悖论:若司法一味支持离婚自由,是否变相鼓励“大难临头各自飞”?若强制维系婚姻,又如何确保扶助义务履行?法律须在个体自由与家庭责任间寻求平衡——婚姻不仅是情感契约,更是法定的风险共担体


三、破局之路:我团队律师以生存权为基石的代理策略

1.法律论证:生存权优位于婚姻自由

宪法根基:援引《宪法》第33条“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”,强调生存权作为基本人权的不可让渡性。

体系解释:结合《民法典》第1041条“婚姻家庭受国家保护”,主张司法需优先保障弱势群体的生存底线。


2.证据构建:揭开生存危机

提交刘先生医疗记录、其父母近几年多次住院的病历及家庭收支证明,揭示当前家庭照料体系濒临崩溃的现实,论证离婚可能导致刘先生陷入“无人可依、无钱可治”的绝境。


3.调解尝试:在程序种注入人性温度

团队律师借助庭前调解环节,多次与田女士沟通,提出“离婚补偿协议+分期扶养费”的折中方案,试图唤醒其责任意识。虽遭激烈反对,但向法院呈现了穷尽和解途径的积极姿态。


四、裁判要旨:为弱者点亮一盏灯

法院最终采纳了我团队代理律师的观点,驳回了田女士的诉请:

1.扶养义务的不可豁免性

“夫妻扶养义务系法定义务,不因婚姻解除而消灭。田女士作为唯一扶养人,离婚将直接威胁刘先生生存权。”(援引《民法典》第1059条)


2.公序良俗的底线守护
“婚姻关系包含对弱势方的保护功能。若准予离婚,等同于司法纵容遗弃行为,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。”(援引《民法典》第8条、第1043条)


五、“深度回应:不离婚真能保障生存权吗?

如果坚持不离婚,是否只是“法律层面的道德绑架”?

法律层面:现行判决实为“以时间换空间”,迫使田女士正视法定义务。

现实层面:当前刘家亟需即时救济,司法暂缓离婚是为避免“救济真空期”的风险。

制度反思:本案暴露我国离婚救济制度的短板——缺乏强制履行扶养义务的执行机制。长远需建立“离婚保障基金”“国家代位救助”等配套制度,避免将道德

责任全数转嫁给个体。


六、哲思结语:在文明的尺度上称量婚姻

婚姻的本质是自由与责任的共生体。当疾病、贫困等风险撕裂婚姻纽带时,司法不能沦为冷漠的“程序机器”,而应成为弱势群体的“最后盾牌”。


作为家事律师,我们不仅是法律条文的解读者,更是社会良知的守望者。此案虽胜诉,却无真正的赢家——它照见人性的幽暗,也呼唤制度的完善。唯愿每一个“刘先生”,都能在法律的庇护下,有尊严地得以生存。


(本文人名均为化名,案件细节已作隐私处理)

素材来源于网络